10/25 伊施波設(Ishbosheth)── 懦弱無能的王
〔聖經人物〕

【今日鑰句】
「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登基的時候,年四十歲,作以色列王二年,惟獨猶大家歸從大衛。」(撒下二10)
「伊施波設懼怕押尼珥,不敢回答一句。」(撒下三11)
「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聽見押尼珥死在希伯侖,手就發軟,以色列眾人也都驚惶。」(撒下四1)
「一日,比錄人臨門的兩個兒子利甲和巴拿出去,約在午熱的時候,到了伊施波設的家,伊施波設正睡午覺。他們進了房子,假作要取麥子,就刺透伊施波設的肚腹逃跑了。」(撒下四5)
【今日人物】
伊施波設是掃羅王的幼子。當年掃羅厭棄耶和華的命令,耶和華即厭棄他作王。後來非利士人與掃羅及以色列人在基利波作戰,掃羅和伊施波設的三個哥哥都戰敗而死。然而,掃羅的元帥押尼珥在瑪哈念,立伊施波設為以色列的王。伊施波設登基的時候年40歲,在位兩年。這時猶大支派的人都歸從大衛,大衛便作猶大的王。掃羅家和大衛家爭戰許久,但大衛家日見強盛,而掃羅家族伊施波設的國勢日見衰弱。之後,押尼珥與伊施波設決裂,押尼珥決定歸順大衛。但後來大衛的元帥約押為弟報仇,刺殺了押尼珥。於是大衛咒詛約押,並為押尼珥哀悼。伊施波設和以色列人因押尼珥的死而驚惶害怕。接著,兩個軍長利甲和巴拿殺了伊施波設。然而大衛處決了他們,並埋葬了伊施波設。有關伊施波設的事蹟記載在《撒母耳記下》第二章至第四章。
這裡值得我們注意的,就是:
- 1. 伊施波設的事蹟 ── 他的懦弱和無能導致王朝的衰敗和混亂,作王期間充滿了戲劇性的事件:
- (1) 押尼珥的背叛與被殺。押尼珥原本是支持伊施波設的,但後來因與掃羅的一個妃子有染,被伊施波設責備,就老羞成怒,而伊施波設卻嚇得一句話也不敢說。之後,押尼珥跟大衛立約,將大衛的妻子米甲(伊施波設的姐妹)歸還給大衛。押尼珥名字的意思是「光明之父」。但他一生都只顧自身的利益和安危。他明知道神的心意,卻還是因為自己的私心,反立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的王。他雖才智過人,英勇善戰,但貪戀虛榮,玩弄權術,終至死與約押刀下,可謂咎由自取。押尼珥悲慘的下場是一個必然,因為人若不是走在神的道中,其結局必是虛空和滅亡。
- (2) 伊施波設的庸碌無能,恐懼與無力。押尼珥的死亡對伊施波設來說是個重大打擊。押尼珥死後,伊施波設失去了主要的支持者,變得非常害怕,手足無措,這也讓以色列眾人驚惶失措。
- (3) 伊施波設的被刺殺。伊施波設的兩個軍長巴拿和利甲趁他午睡時刺殺了他,並將他的首級帶到希伯崙,聲稱殺伊施波設乃是為「耶和華報了仇」,而向大衛邀功。豈知大衛稱伊施波設為「義人」,就制裁了他們,並將伊施波設葬在希伯崙押尼珥的墳墓裡。
- 2. 伊施波設的評價 ── 伊施波設名字的意思是「受羞辱的人」,這也正是他一生的寫照。雖然伊施波設被立為王,但不求上進、無德無能,處處要仰賴押尼珥,而不倚靠神。一旦押尼珥身亡,整個王朝將立刻分崩瓦解,但他並不知警覺,竟貪戀睡鄉,因而喪生在叛逆者的刀下。他對神、對自己、對別人都認識不清,至終成為成為悲劇人物。伊施波設如此悲慘的下場,實在是咎由自取!從糊塗的伊施波設身上,我們得到什麼提醒呢?
【如何寫自己的追悼文】
曾經有一位成年主日學的老師,有一次在上課之初,發給每一個學生一張白紙,請大家各寫一篇自己的追悼文。這樣的作法似乎有些出人意外,這老師的目的是叫每一個人作一次澈底的反省與檢討,看看若自己過逝,蓋棺定論後可以寫些什麼,讓活著的人們讀。弟兄姊妹們,如果我們自己為自己寫一篇悼文,我們將如何寫呢?
【今日金句】
「歷史對一個人的評價,絕不是他的地位、頭銜,而是這個人的品格及其對他人有何切實的貢獻。」 ── 孫德生(Oswald Sanders)
【今日默想】
伊施波設雖被擁立為王,卻落得悲劇的下場。因為他不明白神的心意,不認識自己的位置,也不能夠知人善用。親愛的,在神家服事,我們是否明白主的旨意(弗五17),看透撒但的詭計(林後十5),也知道自己和肢體的職份呢?
【今日禱告】
主啊!願我們一生中最大的事,就是明白你的旨意;在一切事上信靠你,行正直的道路。阿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