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/10 大衛(David)── 打敗亞捫人和亞蘭人
〔聖經人物〕

【今日鑰句】
「大衛說:『我要照哈嫩的父親拿轄厚待我的恩典厚待哈嫩。』於是大衛差遣臣僕,為他喪父安慰他。大衛的臣僕到了亞捫人的境內,但亞捫人的首領對他們的主哈嫩說:『大衛差人來安慰你,你想他是尊敬你父親嗎?他差臣僕來不是詳察窺探,要傾覆這城嗎?』」(撒下十2~3)
【今日人物】
直從約櫃抬回來之後,「外邦喧嚷,列國動搖」(詩四十六6),很快接踵而來的就是四圍諸國起來敵對大衛。為著以色列民的安全和保障,大衛就必須征服這些仇敵。《撒母耳記下》第八章和十章和《歷代志上》第十八至十九章記載了大衛如何征戰得勝,征服他們的仇敵。這些戰爭都是神救贖計畫的一部分,其目的乃是預表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得勝,勝過了罪和死亡的權勢,使萬有都服在祂的腳下;並且基督復活升天的大能,使祂為教會作萬有之首(弗一20~22)。
《撒母耳記下》第十章講述大衛打敗亞捫人及亞蘭人。首先,大衛不忘善待他的亞捫王拿轄,差遣使者去慰問接續拿轄作王的哈嫩。哈嫩卻羞辱了大衛差去的人。接著,他先發制人,招募亞蘭人聯合對付以色列。於是大衛派約押出戰,擊敗了他們的聯軍。之後,亞蘭人捲土重來,大衛親自出戰,在希蘭再次勇挫敵軍,亞蘭就歸順了以色列。《歷代志上》從十八到二十章記載大衛至少十二次每戰必勝的戰役。
【註解】
- 1. 「亞捫人」為羅得的後裔,其疆界位於希實本以北,基列以東,巴珊以南,阿拉伯沙漠以西,即雅博河和亞嫩河兩河之間的上游,以拉巴為京城,即今約但王國的首府。
- 2. 「大馬色的亞蘭人」即今敘利亞人,以大馬色為京城;「瑣巴的亞蘭人」乃是大馬色以北的亞蘭人。他們彼此同族,因當時亞蘭人還沒有統一的國家。
這裡值得我們注意的,就是:
- 1. 亞捫人蓄意挑引戰爭 ── 拿轄的兒子哈嫩在父親死後接續作王。這時,大衛差遣使者去探望哈嫩。因為拿轄可能在大衛逃亡期間幫助過他。可惜哈嫩不領情,竟不分青紅皂白,主動挑引了一場不必要的戰爭。這是因為哈嫩聽信他策士最愚昧的意見,竟不辨好歹,猜疑大衛的動機,以為大衛「要傾覆這城」。並且哈嫩下令把大衛的使者大肆羞辱一番,剃去他們的一半鬍鬚,割斷他們下半截的衣服。當時人被剃去鬍鬚是奇恥大辱,將人衣服割斷以致露出下體,無異是損害了人的尊嚴和體統。接著,他將錯就錯,竟不顧後果,以武力挑戰大衛。哈嫩便與亞蘭人組織起一支龐大的聯軍。這支隊伍包括三萬兩千輛戰車和馬兵,而大衛卻只能以步兵相抗,因為摩西的律法禁止以色列人在戰爭中使用馬匹。然而,神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。
大衛的一片好意,卻招哈嫩的猜疑和侮辱。哈嫩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,一意孤行,結果自取其辱,甚至連累友邦亞蘭人。我們是否期望與神與人建立和諧的關係呢?所以,我們如果作錯事,要肯承認自己的錯誤,並願道歉,而不使關係緊張,避免不必要的衝突。此外,今日我們是否有「假想的敵人」?我們是否常誤會別人,以惡報善呢?我們又該如何不與人為仇敵呢?
- 2. 擊敗亞蘭人 ── 亞蘭人見被以色列人打敗之後,就捲土重來,便招聚更多的人馬來增援,他們甚至過了約但河,來到約河東的希蘭。大衛的軍隊在那裡迎戰他們,把他們打敗,殺了亞蘭七百輛戰車的人、四萬馬兵(代上十九18)。這場戰爭使以色列的疆界也因此延伸到伯拉河,如此應驗了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:「我已賜給你的後裔,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。」(創十五18)
【今日金句】
「神啊!求你現在就挪開一切我心中與人們之間的大小隔膜。不讓嫉妒、忌恨、不赦免人、惡毒……阻止你愛的洪濤藉我而流給他人。」 ── 邁爾
【今日默想】
這場戰爭起源於哈嫩的猜忌和以卑鄙的手段羞辱大衛的使者。
- 1. 這場戰爭是由亞捫王哈嫩蓄意挑起的。他誤聽讒言,竟恩將仇報,而且心胸狹隘,又不顧後果,因而導致一場不必要的戰爭。但願我們學習尋求與人和睦,因為誤會宜解不宜結。
- 2. 無論我們的仇敵是誰 ── 亞蘭人或/和亞捫人,因著我們與神的關係是對的,有祂的同在,祂都使我們得勝,並且「得勝有餘」(羅八37)。
【今日禱告】
主啊,賜智慧與謙卑給我們,使我們喜愛和睦,而與人不挑起不必要的爭端。幫助我們心胸不狹隘,對人不猜疑,而除去與人的隔膜。阿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