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/04 大衛(David)── 受膏作猶大的王
〔聖經人物〕

【今日鑰句】
「猶大人來到希伯侖,在那裡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。」(撒下二4上)
「此後,大衛問耶和華說:『我上猶大的一個城去可以嗎?』耶和華說:『可以。』大衛說:『我上哪一個城去呢?』耶和華說:『上希伯崙去。』」(撒下二1)
「掃羅家和大衛家爭戰許久,大衛家日見強盛,掃羅家日見衰弱。」(撒下三1)
【今日人物】
《撒母耳記下》第二章講述大衛作猶大的王,而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的王。首先,大衛求問耶和華,並按照神的指示到希伯侖,在那裡他被立為猶大的王。接著,他厚待基列雅比人,因他們善待掃羅。然而,掃羅的元帥押尼珥在瑪哈念,立伊施波設為以色列的王。隨之而後,押尼珥挑起戰爭,但結果敗在「大衛的僕人」手下。於是,押尼珥求和,結束了爭戰。第三章記載大衛家強盛,掃羅家日見衰弱。當押尼珥與伊施波設決裂,押尼珥決定要投向大衛。然後,大衛以取回米甲為條件與押尼珥訂約。之後,約押為弟報仇,刺殺了押尼珥。於是大衛咒詛約押,並為押尼珥哀悼。
這裡值得我們注意的,就是:
- 1. 大衛求問神 ── 面臨人生重大的轉捩點,大衛沒有憑自己的才智審時度勢,也沒有魯莽地行事,更沒有把自己的一套計畫交給神蓋章批准。大衛乃是先回到神面前,尋求神的旨意,應否回到猶大故土。然後,他求神決定上哪一個城去。最後,他得到神的引領,就順服神的吩咐,住在「希伯侖」(原文字義聯合)。在那裡,大衛經歷與神的交通,等候神的安排。不久猶大人就在那裡膏立大衛作王。可見,大衛在被追趕的日子裡,已經學習凡事求問神,並得到指示後,才敢行動。因為他知道神的時間、神的方法是最好的,而絕不憑自己而行動。此外,大衛的勇士亞撒黑卻求勝心切,不聽勸告,以為自己有腳快的優勢,而衝動地去追殺押尼珥,結果咎由自取,喪失了自己的生命。但願我們無論作何事,都先求問神,並按照神的時間、根據神的方法、順服神的指示而行。
- 2. 大衛受膏作猶大家的王 ── 這是大衛第二次受膏。第一次他是在父親家裡,受到撒母耳私下所膏為王(撒上十六13);如今他被膏是公開登基作猶大的王。大衛並沒有自己稱王,而是猶大支派主動「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」。此外,當時大衛作以色列王的時機似未成熟,因為除猶大支派之外,其他十一支派仍擁立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。直等到七年半後,以色列人轉向大衛,他才到耶路撒冷作全以色列的王。當我們面對每一個新的挑戰時,在採取行動以前,應該先等候神,只有祂才清楚何時是最適當的時機。我們是否從大衛忍耐尋求神、等候神、信靠神的榜樣,也學習「但尋求耶和華的,什麼好處都不缺」(詩三十四10)?
- 3. 掃羅家日見衰弱 ── 大衛雖然在希伯崙被膏立為王(撒下二4),但此時他只是作猶大家的王。其餘支派反立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的王,並與他對敵,且而爭戰了一段很長的時間。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內戰中,結果就是「大衛家日見強盛,掃羅家日見衰弱。」在此,人的意願和神的旨意之間產生了強烈的衝突。當然,神的旨意最後成就了。此外,大衛想真正成為「全以色列的王」必須經過爭戰,他也要堅持到底,奮力作戰才能有成。基督徒的生命何嘗不是要經歷無數爭戰,如新人與舊我的鬥爭,聖靈與情慾的交鋒等,這是我們成長的必經階段。但是我們爭戰的結局是確定的 ── 「凡從神生的,就勝過世界,使我們勝了世界的,就是我們的信心,勝過世界的是誰呢?不是那信耶穌是神兒子的嗎?」(約壹五4~5)在每一天的生活中,我們如何能讓祂興旺,而自己衰微?
【今日金句】
「我們若注目仰望主,一切就都變得簡單了;不只道路看得分明,我們作事的動機,也必不致疑惑。」 ── 達秘
【今日默想】
大衛開始作王,他禱告和爭戰,而日見強盛,贏得人心歸向。
- 1. 大衛雖然自知將要作王(撒上十六13;二十三17;二十四20),而掃羅之死似乎是他作王最適當的時機。此時大衛應該立刻有所行動,但是他仍然更謙卑的求問神。我們是否與神有親密的關係?無論作何事,我們是否都先虛心求問耶和華呢?
- 2. 押尼珥知道耶和華膏立大衛,卻仍擅自立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,與大衛對敵。我們是否也會為著個人利益而不順從神的旨意呢?
【今日禱告】
主啊,求你指教我們做每事之前,先尋求你的旨意,安心接受你的安排。阿們!